《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动画片票房排行榜上一举夺冠,成为了这个夏天电影市场最令人惊喜的现象。关于它的影评已经颇为丰富,在票房稳居高位时,来自业内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此文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动画从业者、制片人,他从行业角度探讨了《哪吒》的“燃”点,以及3D风格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这部电影对行业所带来的意义。
在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和一位深谙动画行业内情的人士相遇,好奇询问:“这几年,您靠动画公司赚了多少钱?”他朗声反问:“这几年,你听过谁靠动画赚到了钱?赚钱当然靠炒股啦!”
巧合的是,这些年来,无论是国产还是国际巨作,如《流浪地球》、《阿丽塔》、《复仇者联盟4》,它们无不依赖于VFX(Visual Effects)视效技术。然而,就如同2018年下半年的那场寒冬,一时间连低成本的小众漫画都难以为继。即使是那些拥有财力雄厚背景的大型制作公司,也曾经历过两部票房乏善可陈的作品。
这样的背景下,“我命由我,不由天”,既是哪吒宿命口号,也成为了动画行业的一种呐喊,因为年轻,所以要燃!
《哪吒》的成功目前已成为中国动画片首名,其意义远不止票房。在它早已无虞的时候,对其讨论才刚刚展开。有人问我,为何像《哪吒》这样中国动画电影总以“燃”作为亮点?
其实说到“燃”,日本動漫才是老大哥,从《铁臂阿童木》、《龙珠》,到近代如《海贼王》、《火影忍者》及国民级别的神话故事——《灌篮高手》,这些都是以燃作为故事部分或关键词出现。
而在四五年的中国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话题便是“合家欢”。这个概念源自迪斯尼、皮克斯泊克,但实际表现却显得生疏。这也导致了许多观众对于家庭观影习惯尚未形成,商业电影类型先行,这一点也不例外。
终于,在田晓鹏导演引领下的作品,《大圣归来》,开启了热血燃爆先河,使得策划方意识到岛国经验之所以值得学习。而戏剧原理中第三幕正需要酣畅淋漓吗?
有趣的是,由于观众群体主要由学生党和新职场人士组成,他们渴望改变,因此,“燃”,正是一个情感炸弹。当一个战天斗地的小哪吒,让你代入其中,你也曾被世俗粗暴定义,被孤立,你渴望改变世界,获得尊重。这恰恰也是典型东方思维,即赢不了上帝,只能祈求祝福。你赢不了上帝,而只能祈祷他祝福你。“人定胜天”。
这种逆转的情节常见于西方,却更符合东方文化,以弱胜强。在战斗戏中,我们通常将两个表演阶段融为一体:全力以赴但仍然落败主角、关键时刻励志金句和超化(即变身或觉醒),以及炫酷反击。而除了金句外,大部分依赖绘图表达(多数无台词)。
因此,与真实影片相比,为什么我们认为2D/3D结合可以更加“燃”?因为导演可以利用绘图去超越物理镜头透视感、打破角色物体边界实现更强速度与力的烘托,并且用肢体行动扭曲变形塑造更厉害招式,同时,它还不像VFX特效镜头那么昂贵。
所以,“燃”的有理,或许代表着彩条屋旗下制作公司这几年对3D理解进步。但同时,我感觉团队对于预算有更宏观认识,《哪吒》的制作周期严格控制,使得前半部分节制后半部连续炫酷场面回报保全了重头戏,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如江山社稷图中的师徒缠斗等精华段落,对提升标准都有巨大贡献。但正因为绘图带来的突破感,“燃”其实更适合用2D表现。而东方题材,更适合用2D表现,因为东方题材主角一般为人类,而不是动物,而且缺乏雕塑认知沉淀;恐怖谷效应让写实3D人物难以接受;而模型设计脱胎于雕塑,又很难打破结构限制;绑定工作基于效率考虑,不可能无限离散,加上角色表情张力兼备会很艰难—再想起火尖枪混天绫CP组合生机勃勃,那就是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