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影评:《哪吒之魔童降世》如同一道惊喜风暴,冲破了中国动画片票房的天花板。随着它的成功,一股讨论潮正在悄然涌现,而这不仅仅是对电影本身的赞誉,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深刻思考。本文作者,以一位在动画圈内行家、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的身份,从业内人士的视角探讨了《哪吒》的“燃”点,以及3D风格带来的优势与挑战,并揭示了这部电影对于整个行业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在春意盎然与夏日炎炎交接之际,我曾与一位资深动画投资人交流,他意味深长地问我:“这些年,你听说过谁靠动画赚钱?除了炒股外,能赚钱的人似乎寥寥无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浪地球》已成为历史上第二高票房记录,而《阿丽塔》则让人们期待着《阿凡达2》的新篇章开启。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见证了多部以VFX为核心的影片横空出世。
然而,自2018年半年的某个时刻起,动画公司和创作者开始遭遇困境,即使是那些财力雄厚、名声显赫的大型漫画制作公司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局面,“命由我,不由天”,成为了哪吒宿命口号,也化作了一场呼唤,为动画行业表达了强烈的情绪诉求,因为我们年轻,所以要燃!
当《哪吒之魔童降世》荣登中国动画片票房榜首,这不仅是一份强心针,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像《哪吒》这样优秀的中国动画作品总是以“燃”为其卖点?
日本作为这一领域的地标性国家,其作品如《铁臂阿童木》、《龙珠》,乃至更近期如《海贼王》、《火影忍者》,甚至国民级别的小说改编作品如《灌篮高手》,都以“燃”作为故事中的关键元素。而在五六年前的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是“合家欢”的概念,但这种洋词尽管源自迪斯尼和皮克斯,却未能真正适应国内观众习惯,只有极少数像熊出没这样的产品能够勉强维持这个定位。
直到有人意识到问题并不在导演或编剧,而是在策划层面,当大数据技术被应用于电影市场后,它帮助出品方避免风险。但数据显示,中国观众仍未形成家庭观影习惯,因此商业电影类型先行,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田晓鹏导演通过 《大圣归来》的热血爆发,为大家敞开了一扇窗,让策划们明白学习日本经验很重要。
受众群体相对年轻,是另一方面让国产动画具有“燃”的原因。当一个充满激情、渴望改变世界的小男孩,如何不是你自己曾经呢?那个被定义,被孤立,然后又渴望改变世界的人,在哪里?因为他们知道,“人定胜天”,而这恰好也是东方文化中的典型思维模式,在西方,你只能祈祷上帝祝福你。
所以,“逆转”成了关键词。逆转可以表现为弱胜强,也可以表现为绝杀两者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战斗戏通常会拆解为三个阶段:全力以赴但仍落败、励志金句及超化(常体现在变身或觉醒)、以及炫酷反击。此外,由于2D绘图能够超越物理镜头透视感、打破角色物体边界实现更大的速度与力的烘托,以及利用肢体扭曲变形塑造招式,使得它比真实特效镜头更具力量,同时成本也低廉,这就是为什么国产アニメ如此擅长把握这种节奏并将其呈现给观众。
不过,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国产2D还是最佳选择,因为它更加符合东方题材主角的人类形象设计,以及更多偏向写意风格的问题。这涉及几个问题:首先,从模型设计看,3D模型脱胎于雕塑,与我们的国术文化差距较大;其次,从表演角度看,无论如何都难以兼顾张力和细腻;最后,由于中西方武术思想不同,对道具造势才可能生存下来——正如猎猎披风一样,那些飘逸混天绫和周身火焰也都是异曲同工。不过,就连最精彩的地方——师徒四人跌落缠斗那部分,都无法完全弥补2D缺失,因为它们捕捉到了每个角色独特打斗风格,但却没有那种突破性的感觉—即使再精彩,也只是加分项而已。而且,由于三星堆铜门卫设计最吸引人的地方恰恰是3D技术展现出的优越性,所以如果换做2D,或许会更加神韵一些。但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想要看到真正融合东方主题元素并展现出完美艺术魅力的作品,那么还需要时间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