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是《狼图腾》在被推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之后,因为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主办方驳回,《滚蛋吧!肿瘤君》在最后一刻幸运顶替。这种事故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几乎每年都会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议。
因为一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提名,首先得从自己国家冲出重围,成为官方推荐的选手。这里的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同业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送来的是该国「最好的」作品,事实上收到的多半是官方认为「最合适的」而已,经常会压倒艺术。
历史上常常出现某国家推举了某部影片后又后悔,想撤回或重推,奥斯卡主办方这时候会拒绝撤回。比如1981年波兰先是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然后觉得不合适想反悔,但奥斯卡主办方坚持让《铁人》参赛,并将其入围最后提名名单,只是在那次没有得奖。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1990年,当中国电影局推举张艺谋的《菊豆》冲击奥斯卡,这是一次特殊的情况,因为投资来自日本,而西方电影节也给予了青睐。但由于这个特殊情况,让它成为了中国映画史上的第一次入围提名。
但也有很多其他案例,比如巴西1981年的提交影片《街童》(Pixote)因美国几个重要影评奖斩获,被看好能夺金像奖,但因为发现早期点映日未满规定,被取消资格;荷兰曾有一次报名了一部法英合拍電影,因主要语言为法语被视为不符合规则;香港也经历过多起违规事件,如杜琪峰导演的大只佬因早期上映日超前被取消资格,再改推王家卫执导的小说改编剧情长篇2046亦未能解决问题等等。
阿根廷1992年的事件更具戏剧性,一开始他们报送了一部叫做“世界上的某个地方”的电影,但临时决定换成“心灵阴影”,然而原本报送者转而求助乌拉圭,最终“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以乌拉圭代表身份获得提名,但随后调查显示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阿根廷人,最终失去了提名资格。这一年只有四部作品入围,每一次这样的变动都引发新的争议和疑惑。
为什么这些争议层出不穷?原因可能就在于奥斯카对这个奖项自身定位的问题。在一个面向全球各地非英语作品、旨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地方,却存在着严格限制语言使用标准、以及基于政治和商业考虑制定的复杂条款,这些都导致现有的规则与实际情况产生矛盾和落后的现象,使得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得到公平竞技机会。而且,由于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市场影响巨大,它们对于自己的优越地位抱有强烈保护欲望,因此不断调整规则以维护其既有的优势位置,从而导致更多关于报名资格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